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不仅为我省文化大省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天水农民李改成十年来,从为群众义务放电影到国家给补贴,累计放电影近3000场,将自家院子改建成文化大院,带领农民自编、自创、自演文艺节目,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农家院里出了个“李明星”
“今天中午李明星又要在家里演出了”。4月中旬,记者在武山县洛门镇蓼阳村采访时,村民奔走相告。
沿着一条狭窄的村道往前走,从一个农家小院里传来了舞曲。走进院子,已围满了群众。院子中间几个穿着黄色演出服的农民,在李改成的带领下正在表演武山滩歌扇鼓舞。他们一手拿羊皮鼓,一手拿着鼓鞭,跟着舞曲节奏或击打鼓心,或环敲鼓边,边敲边舞,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一曲舞跳完,被群众称为“李明星”的李改成已满头大汗。他告诉记者,他就是武山滩歌扇鼓舞的传承人。2002年,他自筹资金将自家的庄院改建成了一个文化大院,平时和乡亲们一起跳舞唱歌,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李改成还自编、自创、自演文艺节目,舞蹈《欢聚一堂》、民族歌舞《高原蓝》、《妹妹的山丹花》、《牧羊女》等,经常和村民在这里一起演出,这里成了他和乡亲们欢聚的一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小天地。在他的带动与感染下,周围20多个村庄的群众自发组织起了业余演出队。只要一有时间,演出队就会聚在排练厅,编排舞蹈。
放电影让他成了“名人”
李改成是武山县洛门镇蓼阳村农民,2003年,他花了700元买了一台电影机,自费学习放映技术,从此,他开始义务为蓼阳及周边村庄农民免费放映电影,成了远近闻名的电影放映员,长年奔波于武山县的沟沟峁峁。由于李改成热衷电影放映工作,被武山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吸收为农村电影“2131工程”业余放映员。2008年9月与甘肃飞天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签订了放映合同,并每月能领到该公司发给他的放映补贴。
李改成每年的放映任务是230场,每放一场的补助是112元。事实上他每年的电影放映超过300场,2003年至今放映电影近3000场。为了吸引十里八乡的群众来看他的电影,他将露天电影办成了“影院晚会”。就是在开始放映前,组织几个表演队为大家表演蒙古族舞蹈《欢腾的草原》、新疆舞《亚克西》、回族舞蹈《尕妹牡丹花中王》等,他把这叫热场,然后才放电影和科教片。他家成了大家观看电影、学习党的政策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的精神乐园。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李改成家的堂屋里,墙上挂满了他演出的照片和奖状,桌子上摆放着锦旗。他喜欢当地人叫他“李明星”。作为一个菜农,一个农民艺术家,为群众义务放映、宣传政策法规、传播科技知识,成为他在耕作之余最为快乐也最为神圣的职业。
“刚开始放映的时候,有不少村民嘲笑我是神经病,每天不好好种地只会倒贴钱。媳妇当时也看不惯,天天和我吵架,甚至嚷嚷要离婚。”回想起当时的困难,李改成仍是一副笑呵呵的表情。
虽然大家不理解,李改成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为村民播放电影,自费搞演出。他说:“因为条件所限,当地农民有可能一辈子都看不上一场电影和一场演出。是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我不仅要通过放电影宣传好政策,也要让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