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各村居均设置了善行义举四德榜,让身边人都成为明星
莱芜市各村居里的养老榜上详细记录着村民敬老爱老的数字和实事
题记: “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
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被视为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经历数千年,不因社会的动荡、朝代的更迭而消减,反而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下,显露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时至今日,市场经济一日千里,但传统文化却呈现让人心痛地萎缩:孝德观念淡化、孝德教育弱化,人们道德素质出现了滑坡。
日前,莱芜市城区乡间随处可见行孝之举,美德之风更是处处扑面。莱芜劲吹孝德风,风从何来?
上篇:“五个养老”孝德工程有序推进
养老榜单实现全市村居全覆盖
镜头一:2012年9月,莱芜市印发了《关于加强“四德”工程建设打造“大爱莱芜”道德文化品牌的实施意见》,“孝德工程”行动在全市迅速展开。全市上下统一部署、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统一督导,户户签责任状,村村张养老榜,让广大老年人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情景解读:莱芜市针对社会老龄化趋势逐步加快的实际,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在全市掀起“四德”工程建设高潮,着力打造“大爱莱芜”道德文化品牌,尤其重点抓好张贴养老榜和善行义举四德榜两个关键环节,实现了养老榜村居全覆盖,让老人享有了较好的衣食、满意的住所、基本的医疗和愉悦的心情,在全社会形成了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风尚,有力推进了以孝、诚、仁、爱为核心的“四德工程”建设,打造了“大爱莱芜”道德文化品牌,更为全市加快赶超跨越、建设“大莱芜”、“强莱芜”、“新莱芜” 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优良环境。
镜头二:“老人,刘翠英,养老金1800,粮食300斤,油料35斤,楼房一套,每月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家务,为父母订阅老年报;老人段秀花,子女何秀春,养老金400元,粮食200斤,油料10斤,衣服1套,北屋3间,每月常回家看看,交新农合……”在莱城区安仙村养老榜上,条条明细晒出了大家的孝心。
情景解读:莱芜市通过实现养老榜村居全覆盖,推动“四德”工程在全市上下深入扎实开展,提升了公民道德水平,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了科学发展。由此,一场以“定养老事、签养老状、交养老钱、张养老榜、立养老规”为主要内容的的孝德工程在全市轰轰烈烈展开。截至目前,全市1070个村居,已有1051个村居张出养老榜,基本实现了“五个养老”全覆盖。
定养老事:明确养老孝老标准
莱芜市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专门下发文件,根据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制定了统一的赡养标准,即农村一类、二类、三类村(居)分别不低于每年800元、600元、400元,城区一类、二类、三类村(居)分别不低于每年1000元、800元、600元,供各村(居)参考。各村(居)普遍采取召开村民代表、村小组长、党员组成的村民议事会进行议事讨论,结合各自实际,研究确定了本村(居)养老数额、养老责任书内容、养老榜张贴形式等,并以喇叭广播、贴公示公告、上门做工作等形式,加大对孝德工程的宣传教育。莱城区高庄街道安仙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村办企业负责人、村民小组长参加的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了养老孝老标准,参加讨论的户数占到全村总户数的1/3以上,为推进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