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南京林业大学竹类所专家团在贵州北部遵义市赤水、桐梓、正安等地忙碌开来。从2005年起,几乎每个春天,他们都会在这里待上半个月左右,深入山间地头,实际指导竹农造林经营。
“凡是遇到难题,我就给南林大的专家打电话”,赤水市两河口镇黄连沟村方竹种植大户桂金华说,“只要我有需求,专家就来到我家地头!”
入户访实情,开出精准“药方子”
桂金华家屋后有几分竹林地,栽竹、卖笋,这曾经是一家全部的收入来源。“一年‘望天收’,能进账5000块吧”,谈及以前的日子,桂金华感叹,“黄连沟村,那真是比黄连还苦哩。”
2013年,在当地林业局技术人员的陪同下,南京林业大学竹类所专家团来到桂金华家。在实际察看了他家的竹林经营情况后,从林地清理、种苗选育、留笋养竹、施肥经营等方方面面开出了一张精准改造的“药方”。
“选种要选竹鞭是嫩黄色的,颜色越鲜亮越好;出笋不能净挑大的挖,‘留得青山在,来年不发愁’;收笋不能掰,要用锹,找到‘螺丝钉’后连根拔起……”桂金华文化水平不高,科研人员就用这种形象的比喻手把手地教他。
仅仅两三年的时间,桂金华家的竹林就见了效益,产量比往年翻了好几番。在专家团的建议下,他通过流转土地扩大林地面积,选育大青壳、大花壳等优良品种,还购置了一套简易的干笋加工设备。这两年,村里利用临近赤水大瀑布景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桂金华的妻子和儿子在景区门口开了两个门店销售自产笋子,仅春节七天假期就售出干笋1000斤、盐渍笋4000斤,收入8万多元。
十几年来,南京林业大学竹类所专家团在赤水认下了许多像桂金华这样的“穷亲戚”,在良种选育、种苗繁育、造林规划、丰产技术培训等多环节给予其技术支持。专家们还编制了通俗易懂的“竹事生产表”,竹农只需“依表而行”就可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确保“帮在点上,扶在根上”。
成果进企业,牵住致富“牛鼻子”
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专家团深知,乡镇企业发展好了,也就等于抓住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牛鼻子”。因此,他们格外重视对接和帮扶当地企业特别是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正安县顶箐方竹笋有限公司是正安当地唯一一家以金佛山方竹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长期以来,企业在产品加工上以粗加工为主,品种结构单一、规格良莠不齐、科技含量不高。
为了增加方竹笋产量,调整和创新产品结构,南京林业大学竹类所专家团携手正安县顶箐方竹笋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方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的攻关。团队经过长期的实地调研,在摸清金佛山方竹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从调整低改时间、竹林抚育间伐、留笋养竹、施肥、调整林分立竹年龄结构和密度结构、保护林冠层等环节,创新了一套金佛山方竹低产林改造技术。
顶箐方竹笋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继伟说:“通过专家团连续3年的改造,目前低产方竹林基本上实现复壮更新,林分结构趋于合理,进入正常经营,笋产量由原来的每年150斤/亩提高到800斤/亩。公司以方竹笋为原料加工的清水保鲜笋、滚刀笋、笋片、笋干等系列产品远销海外,供不应求。”
目前,顶箐方竹笋有限公司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建立起38万亩自主经营、农民共建的竹林基地,形成“土地变身‘绿色工厂’,农民争当产业工人”的格局,直接带动14866户竹农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