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对比中美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发现, 两国在农业科研管理体系、农业科研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 本文借鉴美国农业科研管理的发展经验, 提出了完善中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 管理体制; 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管理的体制化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季j等, 1998;朱希刚, 1994) [1-2]。中国农业科研体制经历了几次变革,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依然存在科研组织结构分工不明晰、产学研一体化水平低, 农业科研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法律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 (张红宇, 2003;胡瑞法, 黄季j, 2011;万宝瑞, 2012) [3-5]。中国已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际竞争压力增加, 原有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束缚较多, 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因此, 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管理经验, 对改革和完善中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 探寻提升农业科研管理水平的优化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 中美农业科研管理体系比较
美国基本形成了以美国农业部, 大学等科研机构以及私人部门为一体的教育、研究和推广的科研管理体系。美国农业部研究系统主要由以下机构组成:办公室首席科学家 (OCS) , 主要职责协调美国农业部研究、教育和推广与整个联邦政府、大学以及私立部门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关系;农业研究局 (ARS) , 主要进行研究成果的开发和转化, 以促进国家农业问题的优先解决;经济研究局 (ERS) , 主要通过数据采集, 对农业发展过程进行评估, 协助政府部门评价和制定农业和农村政策;国家农业统计局 (NASS) , 主要负责围绕美国农业的各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的调查, 并发布重要的研究报告;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 (NIFA) , 主要依托兰德—格兰特大学以及相关的合作组织开展研究、教育和推广工作。其中, 农业研究局 (ARS) 重点负责政府层面的科研工作和项目。ARS现有研究项目750个, 这些研究项目覆盖了17个国家和地区, 有2 000多名科学家, 拥有员工6 000多名, 包括海外基地在内的研究基地超过90个。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 (NIFA) 的主要工作是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进行协调。美国推广系统以公立或者赠地大学为主, 其他推广机构进行配合。公共和赠地大学协会 (APLU) 官网统计数据显示, 该协会成员包括24个大学系统, 208个大学, 其中赠地机构有75所, 主要与所在州联合开展推广工作。美国私人企业主要注重商品化的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 这些企业是促进美国农业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主要力量。一些著名的农业企业, 如孟山都、杜邦等都有自己的研究中心, 集中进行农业技术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6]。
中国的农业科研体系经过长期改革, 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产业为依托的农业科研管理体系。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研管理主要依托农业部、科技部及其所属部门开展工作。2013年农业部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共有59个, 研究人员有13 766人, 种植业、农垦、畜牧渔业、农机化科研机构占机构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0.68%、23.73%、33.90%和1.69%[7]。近年来, 私人企业等研究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外, 农业产业科研体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议方案》的出台, 提出了构建由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为主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并逐渐建立了50个创新产业, 建设至今, 50个产业技术体系凝聚了2 237位专家, 产业体系现阶段研发出新品种有900多个、新产品新装备110多个, 新技术新工艺350多项、节约成本1 384亿元, 减少损失2 021亿元[9]。
2 中美农业科研投入比较
2.1 公共部门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比较
美国公共部门农业科研经费多数来自联邦政府拨款。政府投资主要有4种方式:第一种是对农业部下属机构的直接投入, 投入经费的数量最多。第二种是对地方各州的经费资助, 主要用于各州农业研究, 重点投资从事研究和推广的各个机构和组织的研究项目。第三种是竞争项目拨款, 主要资助国家研究计划以及一些较小的项目。第四种是特别项目拨款[10]。
与美国相比, 中国公共部门的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部分是政府资金, 即中央财政拨款、承担项目收入等;另一部分来自非政府收入, 这部分资金一般包括技术性收入和国外资金;此外还有部分是生产经营性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主要包括社会捐赠、银行贷款等。
2.2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主体结构比较
美国公共部门在农业研究与开发 (RD) 投入方面历来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 这一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公共部门的作用在不断削弱, 私人部门的作用在不断凸显。美国USDA统计数据显示, 1971—2000年, 公共部门农业科研投入与总的私人农业科研投入彼此相差不大。在2003年, 公共研发和私人研发投入差距开始变大, 私人研发在粮食和农业投入方面开始稳步上升, 在2013年达到118亿美元, 与2003年相比, 增幅达到96.67%。在此期间, 公共部门农业研发投入从60亿美元下降到45亿美元左右。私人农业投入在2010年已经超过公共研发投入[11]。
与美国科研开发投入主体类似, 中国农业科研投入主体也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 长期以来, 公共投入在中国农业科研投入中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公共部门农业RD投资, 分为稳定的计划拨款与竞争资助, 计划拨款主要是科研事业费, 竞争性资助主要包括科研基建费, 科研3项费用等。中国公共部门农业RD投资呈增长趋势, 有小幅波动。近年来, 私人投资的作用也逐渐凸显 (图1) 。
通过比较公共部门农业科研投入总量, 发现两国公共部门农业科研投入呈现剪刀状发展态势 (图2) 。1990—2013年, 中国公共部门农业科研投资一直呈攀升态势, 在2008年以前, 美国公共部门的农业科研投入比较稳定, 有小幅上升趋势, 但是, 在2008年以后, 美国公共部门农业科研投入有小幅减少, 与此同时, 中国公共部门对农业科研投入额度逐渐超过美国。
图1 2013年美国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研究投入领域
资料来源:USAD, 经济研究服务局使用USAD经费, 公共部门对食品和农业的科研经费投入数据;Fuglie (2016) , 私人部门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数据[12];Clancy (2016) [11]。
图2 美国与中国公共部门农业科研投资情况
注:ppp是指购买力等价。数据来源:USAD, 经济研究服务和农业科学技术指标 (ASTI) , 来源于经济合作与发展局以及Clancy (2016) [11]。
通过比较两国农业科研投资预算占GVA的比重, 发现中国农业科研投入水平与美国相比, 还处于较低水平。1990、2000、2014年中国农业科研投入预算占GVA的比重分别为0.31%、0.38%和0.49%, 而美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18%、1.91%和0.95%。由此可见, 虽然中国的公共资金投入量超过美国投入, 但是中国农业科研投入水平还远远低于美国投入水平。
2.3 农业科研投入重点领域比较
美国农业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种植系统和作物保护、动物系统和动物健康、环境和自然资源、食品和饲料加工、农业机械和工程、人类营养和食品安全、社会与交流发展、经济评估与政策等领域。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农业科技投入领域存在一定差异 (图2) 。公共部门农业科技投入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系统和作物保护、动物系统和动物健康、环境和自然资源、人类营养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私人部门农业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食品和饲料加工、种植系统和作物保护、动物系统和动物健康、农业机械和工程领域。
中国公共部门农业科研投入领域主要集中在基础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种质资源研发和保存、畜禽水产养殖疾病防控、农林生物质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储存、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农业精准作业和农业信息化、农业装备与设施、现代奶业科技、新品种培育投入等多个方面。私人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种子以及农业机械化等方面。
作者简介:张帼俊 (1975—) , 女, 山东泰安人, 财务处长;李容容, 女, 博士生, 研究方向:农业科技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