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在将儿菜整理装箱。
村民在地里讨论头种植技术。
村里产业好,村民才住得好。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璧山区丁家街道铜瓦村的村民,就开始种植儿菜。几十年来,这利用水稻收获后的秋冬空闲时间,在地里种一季儿菜的方式,都没有变过。
然而,近两年来,铜瓦村的村民,在儿菜的种植上,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我们虽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理解不深,但从这两年村民种儿菜的变化中,好像还真悟出了一点农业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的道道。”近日,铜瓦村村委会主任万友兴说。
儿菜种植
2000亩降到1600亩
2017年,铜瓦村村民所种植的儿菜,总面积比上一年减少了20%左右,从以前的2000余亩,降到了1600余亩。
面积虽然减少,可村民却笑得更灿烂了。
“开始上市时,每斤的价格是1.5元。”万友兴说,大量上市后虽然降到了每斤0.8元,可到儿菜收头的时候,又回升到了1.3元。
这个价当然让村民笑了。因为,儿菜每亩的产量,一般都在五六千斤。也就是说,2017年种的这季儿菜,亩收入有五六千元。一户村民一般都种有三、四亩,因此,铜瓦村的农户,多数种儿菜的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
“这两三万元的收入,算是从地里捡起来的。”八村民组村民李永良说,他家今年虽然只种了3亩,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这可是利用水稻收获后的空闲时间种的,对于农民来说,当然是件高兴的事。
种儿菜这几十年以来,铜瓦村的村民也适应了价格的涨涨跌跌。2016年,儿菜价格最低时降到了每斤0.2元,不少儿菜烂在地里,村民也不愿收起来卖。
2016年的价格大跌后,种植儿菜的村民,也开始理性地思考:这价格为啥会跌得这样惨?
经过分析,大家得出一个结论:市场需求过剩。于是,2017年的种植面积开始削减下来,全村的种植面积从2000余亩,降至1600余亩。
“面积降了20%后,价格反而上升了,村民种植儿菜的收入反而增加了。”万友兴说。
更换品种
种上头和藤菜
被调减下来的土地空闲了吗?
“没有。”万友兴说,村民将调减出来的土地,用来种植头和藤菜,效益更高。
其实,早在几年前,铜瓦村就有部分村民,将一些油沙土壤地用来改种头,发现土壤和气候都非常适合,产量高,每亩能产4000多斤,品质也好。
重要的是,市场上对头的需求也大,价格稳定,不存在销售问题,。头最早上市的,每斤可以卖到2元多,最低时,也不会低于1.7元。
除油沙土壤地被调出来种头外,还有部分水源好的地,被调出来种藤菜。
“藤菜也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调整的。”万友兴说,因为这是重庆人喜欢的菜,一年到头都有市场需求。价格也不低,最早上市的,能卖到5元一斤,最低时也没低过1元。藤菜每年有大半年的持续产出,因此,一般每亩的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
这种根据需求从供给侧进行的调整,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二村民组的黄泽江,种了10多年的儿菜,后把自己家水源好的4亩地调整出来种藤菜,每年的产出都是10多万元。
八村民组的李永良,将自己5亩油沙土壤地调整出来种植头,3亩黄泥土壤地继续种植儿菜,2017年的收入,已超过5万元。
“目前,村里的水田,在秋冬季都被利用起来。2017年,全村共种植儿菜1600亩,头有200余亩,藤菜直接取代了水稻与儿菜双季种植,达到500余亩,”万友兴说,通过这样的调整,2017年,这几种有市场需求的蔬菜,都没有出现销售问题,价格都不错。而村民利用水稻收获后的稻田空闲时间,每亩增加的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
诚信购销
种不愁卖卖不愁货
“如今,我们这里的村民与收购贩销人员,建立起了一种诚信关系。”万友兴说,“这种关系,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老李,明天给我准备6吨儿菜,价格是每斤1.2元。”几天前,李永良接到广东一位贩销户的电话后,立即安排周边几户种儿菜的农民,将这位贩销户所需的菜办好。第二天,当贩销户运菜的货车到来时,很快就过秤上车付现款。
现在在铜瓦村,不管是来贩儿菜的贩销户,还是贩头、藤菜的贩销户,都与种菜的村民建立起一种诚信的供销关系:就是村民种出来的菜,由贩销户负责收购销售,贩销户按当时的市场批发价,保证收购完村民种出来的菜。
“这种关系,是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后建立起来的。”万友兴说,双方有诚信后,既能保证村民种出的菜能卖出去,也能保证贩销户有菜收购;其中,没有与村民建立这种诚信关系的贩销户,哪怕价格出得高一点,村民也不会把菜卖给他,因为那种贩销户不稳定,菜紧俏时来收购,价一低就不来了,村民卖菜没有保证。
万友兴介绍,这些贩销户不是直接与每户村民打交道,而是与村里的种植大户直接联系,然后由大户组织周边种菜的村民按贩销户的要求办菜。目前,全村已与重庆主城、永川,还有广东等地的10多个专门贩儿菜、10多个专门贩藤菜、4名专门贩头的贩销户,建立起这种诚信销售关系。
而今,铜瓦村的蔬菜产业越来越兴旺,靠的就是这场供给侧改革,和建立起来的诚信销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