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农民网 > 商贸信息 > 致富信息 > “可怜”一半泥鳅出不了村 返回首页

“可怜”一半泥鳅出不了村

时间:2018-05-30 17:55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网作者:佚名收藏

  田野泥鳅庄。

  稻鳅养殖基地。

  “等秧苗有膝盖深了,才可以放泥鳅苗,不然泥鳅到处钻,会影响水稻生长。”近日,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田野泥鳅庄”,卢朝建指着正在插秧的稻田,跟笔者聊起稻鳅养殖。

  不会养鳅学养结合成行家

  卢朝建是南川人,过去在主城打拼了不少年。后来,他思考着返乡创业。2000年,他瞄准泥鳅养殖这一行业,并用1年时间进行了市场调查和学习技术。

  “近到主城的水产批发市场,远到成都北家市场、江苏连云港泥鳅出口基地等都曾前往,主要是考察学习。”卢朝建说。

  他了解到,当时,全国每年泥鳅需求量大概在六、七百万吨,而人工养殖仅有250万吨,野生泥鳅有70万—80万吨,缺口巨大,需大量从东南亚等地进口。

  2011年,他和妻子双双回到南川,在木凉镇汉场坝村流转了近200亩土地,开挖泥鳅养殖池。

  卢朝建以前并没有搞过养殖,在技术上还是个门外汉。因此,他一边试养,一边不断请教四川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的相关专家,在实践中磨练技术。

  3年后,卢朝建凭着自己的努力,建成了集孵化、培育、养殖为一体的泥鳅养殖基地。2015年,他们所养的泥鳅还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泥鳅要养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地方,鱼塘接受日光照射的时间要尽量长。”经过多年的摸索,卢朝建已成为一个养殖泥鳅的老把式,他家的养殖规模已达到了年产泥鳅18吨。

  稻田养鳅兼顾生态和效益

  规模稳定后,他把眼光盯上了稻鳅养殖。

  卢朝建介绍,稻鳅养殖是在传统养殖基础上兼顾生态和效益的新方法,泥鳅适宜在水面较浅的稻田养殖,泥鳅与水稻共生共赢。

  一方面,泥鳅以水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稻病虫的幼虫和稻花等为食,生长更自然;另一方面,泥鳅在田中游动,疏松土壤,鳅粪又可作水稻的肥料,为水稻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收获泥鳅的同时,大米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农民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有了稻鳅养殖这一基础,他顺势牵头成立合作社。入社农户达到了60多户,并带动福寿、大观、兴隆等地发展泥鳅养殖产业,带动养殖面积达1000多亩。去年,合作社卖出泥鳅40多吨。

  “每亩稻田可以下50斤泥鳅苗,初估可长到500-600斤。村民也可以选择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3-4个月后以19元/斤的保底价卖给合作社。”卢朝建说,稻鳅养殖让合作社会员受益匪浅。

  开农家乐自钓自抓再享用

  有一次,卢朝建几个主城的朋友到泥鳅庄来玩。

  在他家吃完泥鳅后,一个朋友翘着大拇指说:“你们做出的这种泥鳅味道超好,要是你们开个特色农家乐生意一定很好。”

  “这个主意好!办一个主打泥鳅菜的农家乐,既提高泥鳅的附加值,又可促进养殖基地的发展。”卢朝建听后很感兴趣。他妻子本身就爱下厨做菜,如果能把养殖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岂不是两全其美?

  于是,卢朝建和妻子在养殖泥鳅的同时,开始研究泥鳅的吃法。他们发明了油炸泥鳅、麻辣泥鳅、炒泥鳅等“一鳅多吃”的菜品。很快,“田野泥鳅庄”特色农家乐开张。

  果然,不少食客慕名而来。游客既可钓泥鳅,也可以下田抓泥鳅,然后到“田野泥鳅庄”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方法,让他们基地养殖的一半泥鳅,还没出村就被消化了。

  去年,他们家的拿手菜——五湖四海金鳅宴,在首届“南川味道”美食擂台赛中被评为南川特色宴,这下子吸引来的食客就更多了。

  如今,他们家的泥鳅,还提升了农家乐香肠、酱肉、土鸡、土鸭等菜品的受欢迎度,周边农户不仅在养泥鳅方面,还在土特产销售等方面,切切实实获得了增收实惠。

  文/图通讯员黎明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