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当上了公务员,后来又辞职到广东打工,再到自己当老板;在外闯荡18年后,2017年回到家乡养蛙,今年又扩大养殖规模,养殖范围辐射云阳县、梁平县、忠县以及垫江,总面积达100余亩,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就业,而且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创业,她就是家住开州区渠口镇兴华村五组、现年42岁的女“蛙王”王历敏。
回乡去养蛙
1997年大学毕业21岁的历敏,很幸运地走进万州城区一家单位上工作,成了一名人人羡慕的公务员。可工作不到2年,她却呈交停薪留职申请,“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她带着简单的行李只身来到广东,到东莞进厂打工,由于持有大学本科学历,她担任中层干部,成了一名人人羡慕的白领。
“但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尽管是白领,但仍然是一名打工妹,我从小的理想就是自己当老板。2010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在北京开了一家箱包贸易公司,尽管每天很累,但特充实。“王历敏表示。
“无论是在外打工,还是自己当老板,都有种飘泊的感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的心情更浓烈,再加之现在国家政策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王历敏向笔者道出她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7年春节,王历敏和丈夫唐小均回到渠口镇兴华村四组,她丈夫的老家。看到家乡大片大片的良田沃土被闲置,着实可惜,她突然萌生要回家搞种养业的想法,当即得到丈夫的双手赞成。
经过多方考察,她决定养蛙。说干就干,当年3月,她流转了35亩田地,投资了70万元,开始养蛙。
事业见成效
“养蛙看起是一门轻松的活路,其实也是一个如履薄冰的行业,稍不注意,就会血本无归,因为蛙也有它的天敌,比如蛇、鸟,我和她就在晚上拿起电筒去捉蛇,有一次她还被一条蛇咬过,所幸不是毒蛇。”丈夫唐小均讲起妻子王历敏被蛇咬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蛙养起来了,有了收益,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特别是周围的村民看着我养的蛙,不仅不愁销路,而且价格也卖得高,他们心里直痒痒,要求我把技术、蛙苗供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王历敏表示。
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摸索,如今王历敏的养蛙技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不仅掌握了养蛙的全套技术,而且还学会了孵化蛙苗。根据有关政策,蛙必须要训养一年后才能销售,王历敏养殖的蛙今年才开始销售,零售卖到45元/斤、批发也是20元/斤,远销重庆主城乃至武汉、成都等地。
带动贫困户就业
蛙养起来了,需要大量的人手,本村村民来王历敏的养殖场打工,王历敏给出每天90元的工资,并且日结日清。
“我4亩田流转给王历敏,一年我就有1040元的流转费。同时,我在王历敏的养殖场打工,工资是90元/天,平均一个月要做15天,一个月下来,我有1350元,一年就是16000多元。这两样加起来,我的总收入有17000多元,我脱贫是没问题了。“兴华村五组的贫困户陈帮建给笔者算了一笔收入帐。
“我今年准备试养1亩田的蛙,技术、蛙苗以及销路都由王历敏负责,因为蛙的成本只有2.2万元/亩,但产值可达6万元/亩,我一年轻轻松松就可以挣3万多元,照这样下去,我致富是没问题的。”该镇青云村七组的贫困户王万明对未来的致富路也充满了信心。在王厉敏的带动下,蛙声一片中,村民致富奔小康热情更加高涨。
文通讯员熊英